统考生给推免生“让路”如此硕士招生公平吗
本月下旬,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成绩将公布,一些考生正在忐忑等待中。数据显示,2013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180万,再创历史新高,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。然而,对于部分报考名校的考生来讲,还有一个雪上加霜的信息,那就是一些名校的部分专业,在硕士招生总名额中,推荐免试生占比颇高,远超出统考招生名额,甚至有的专业全部招生名额都放给推免生。
“推免”的全称是“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”,又简称为“推研”。它是指学生可以不用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,而直接参加目标学校自主考评,通过考评即可入校读研的一种情形。
那么,统考生给推免生“让路”,如此招生公平吗?记者对一些学生和老师进行了采访。
背景部分专业推免生招收比例超过80%
记者查阅了几所名校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和专业招生计划,发现一些学校部分专业的推免生招生比例颇高。如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,2013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95名,其中推免生80名;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计划招生58名,其中推免生比例为85%;基础医学院计划招生89至90名,推免生占比70%……
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20名,推免生占比80%;在新闻学院,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全部招收推免生;在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,思想政治教育、行政管理等方向全部招收推免生,政治学理论、国际关系及外交学等方向60%的招生名额放给推免生。
在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中,记者发现,大部分专业推免生招收比例小于统考生招收比例,或者与后者基本持平,不过也有一些专业将多数招生名额放给推免生。比如经济学院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共148名,其中推免生88名;金融研究院计划招生36名,其中有22个名额是推免生。
中国海洋大学多数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放给统考生,个别专业的推免生名额超出统考生名额。比如物理海洋学计划招生42名,其中35名是推免生;化学工程计划招生5名,推免生占据4个名额。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“全国重点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”往往是名校推免生须具备的条件之一。据了解,目前“重点大学”这一称谓已经被官方停止使用,由“985工程”和“211工程”大学所取代。
也就是说,非“211”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很难申请到名校的推免生资格,他们若想进入名校读研,一般只能通过统考这条路。进一步说,若是名校某专业的硕士招生名额全部或大部分放给推免生,那么非“211”高校考生考进名校的希望就非常渺茫了。围绕“公平”展开的争论,关键便在于此。
支持方:按需分配,无可厚非
华中某大学新闻系学生齐欣明年将面临考研问题,她认为,大学在招生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,学校都希望招收一些起点较高、基础较好、学术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,推免生正好可以满足这个需求。她说,尤其是一些名校的名牌专业,在选拔学生时往往更有发言权,更需要一些自主权。有的推免生如果参加统考,可能分数并不比统考生高,但他们当中,有些人可能十分适合进行学术研究,那么通过推免这条路径,也可以把人才留住。
相反,统考分数高的学生中,固然有一部分也十分优秀,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只是擅长考试,却不适合做研究,或者他们的考研目的是进入更好的学校,读一个更好的专业,至于跨过这个“门槛”之后,怎样进一步发展,却不能保证。齐欣说,虽然明年她也会成为考研大军中的一员,但她对招生名额“按需分配”,甚至有的专业推免生名额远超出统考生名额的情况表示理解,并且可以坦然面对。“只要统考生足够优秀,也能成为导师眼中的人才。”
华东某大学金融专业学生杨乐由于成绩优异,大四时直接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。她说,同班有一些从外校考来的研究生,其中有几所学校,她以前闻所未闻,而他们读本科时,有的学的是数学,有的学的是统计。导师们私下里常说,这些学生考研时,在数学方面很占优势,在专业课方面,努力背背书,用心准备一番,成绩也不会差,因此考研分数比较高,但是成为研究生之后,他们的劣势和问题就逐渐显示出来了,比如金融基础较差、研究性学习非常吃力、跟不上导师思路等。
“虽然也有一些考研生很优秀,但总体来说,他们的劣势还是比较明显的。导师有时候也是既无奈又惋惜。”杨乐说,“一考定音”选拔出来的学生有时候并不能让导师满意,学校适当增加推免生名额也无可厚非。
优中选优,无碍公平
郭向楠三年前作为推免生,成功进入复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。她说,有些人认为学校招生时留给推免生的名额过多,质疑部分推免生是否真的有资格、有能力免考而成为研究生,“其实推免生是优中选优,而且并非不用参加考试,只是不用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而已,目标学校安排的笔试和面试还是要参加的。”
郭向楠原本是华东某名校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学生,本科在读期间,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,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学金;她不但在本专业成绩优异,在辅修专业也学有余力,成绩也十分突出;除了学习书本知识,她的学术研究能力也早早凸显,在大一下学期,她便与学长学姐一同参加某个环境课题的研究,撰写论文;她还充分利用好每个假期,经常到全球知名企业实习,增长见识,拓展能力;在大三的时候,她作为上海市“选苗育苗”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,到杨浦区绿化管理局挂职锻炼,在此期间,她发挥专业优势,帮助该单位进行调研,她撰写的论文大受赞赏,被该单位作为重要研究资料收录存档。
郭向楠告诉记者,她首先被原学校推荐,想要获得推荐资格,学生须成绩优秀,有扎实的专业功底;有特长,可以证明学生生活丰富,积极向上;有获奖经历,如奖学金,参加设计大赛、创意大赛等竞赛获奖;综合素质较强,如研究能力、实践能力等。
经原学校推荐后,她参加了复旦大学的笔试和面试,笔试考查专业基础,毋庸赘述。面试的时候,几位面试老师先问了一些专业问题,这些问题是开放性的,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,还要有自己的创意;随后又问了一些英语问题,因为学生做研究不可避免地要读一些英文原著,英语基本功也很重要;后来的提问还涉及到校干部经历、实习情况、论文情况等。
这样看来,推免生至少要经过原学校和目标学校的两关考验,可谓优中选优。那些通过考验的推免生,其实力是毋庸置疑的,他们能成功成为研究生,也是实至名归。
反对方: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机会不应被剥夺
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讲师胡乐乐认为,高校固然有自主招生权利,让招生方式多元化,不再一考定音,也是考试改革的重要举措,但问题是,作为公立学校,在享受自主招生权利的同时,不应该剥夺非“211”学校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。
胡乐乐说,推免生名额与统考生名额的比例应该适当,有的学校部分专业推免生招收比例高达80%、90%,甚至100%,这让非“211”学校学生的考研路异常狭窄,甚至考研无门。
“大学之‘大’,应该体现在‘广招英才’方面。”胡乐乐说,若是大学只招收推免生,取才面就过于狭窄了;有的专业的名额甚至大部分都留给了本校学生,这种“近亲繁殖”的现象也不利于专业建设和学术发展。
如果说统考生的资质比不上推免生,这就太片面、太狭隘了,这不应该成为学校让统考生为推免生“让路”的借口。胡乐乐认为,统考生除了参加全国统一考试,还要参加大学的面试,大学完全可以按自己的要求,在面试环节严加把握,选拔出真正有专业基础、研究能力的人才。“要给统考生机会,让他们去努力争取。如果连机会都不给,或是只给很小的机会,这违背教育公平。”他说。
推免录取是否透明,让人质疑
青岛科技大学新闻专业学生杨倩去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,成为该校硕士研究生。她认为,推免录取的各个环节是否透明,是否没有猫腻,这很让人质疑。“听说有些学校的学生为了争推免名额,各种手段都用上,同学之间形同陌路。”她说,有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有学术研究能力,花大价钱或者托关系购买论文、发表论文;有的学生伪造实习经历;有的学生密切与学院领导联系,希望能获得推免资格。
获得推免资格只是第一步,若想成为研究生,还要通过目标学校的考试,在这个环节,能做到公平公正吗?华中某大学硕士毕业生刘小利告诉记者,笔试无需多谈,一般情况下,目标学校的面试有多名老师参加,他们各有侧重和喜好,能获得所有老师的“青眼”,确实说明学生有实力。不过也不排除一些暗箱操作情况,毕竟自主招生与全国统考有很大区别,它是各个学院自己掌握的,可操作性也比较强,是否有学生通过走门路来获取优势,这难以为外界所知。教育部长:做学问不能哗众取宠照搬照抄
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表示,做学问要反对“只见树木、不见森林”的哗众取宠,反对生吞活剥的照搬照抄。
袁贵仁指出,最根本的学风就是理论联系实际,要用“三个实”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方法。首先要真实。只有贴得近,才能真实;沉得下,才能真实;问得准,才能真实。反对浅尝辄止、道听途说、人云亦云。其次要诚实。诚信是为学之本,要不弄虚作假、不粉饰情况、不掩盖问题、不虚报浮夸、不投其所好。再次要扎实。教育涉及面宽、关联度大、综合性强,要全面地、历史地、发展地看。既看到自身,又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,在广泛联系中谋划战略;既尊重过去,又直面现实,在历史分析中寻找规律;既立足今天,又放眼未来,在不断发展中看到趋势。
袁贵仁强调,没有教育科学,就没有科学的教育。教育科研最重要、最困难,同时也是最急迫的。为此,要切实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政策支持力度,建立多渠道教育科研投入机制和增长机制。要建立健全以效益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,完善科研资源分配使用机制,加强绩效评估,切实提高教育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。同时,也要健全教育科学成果表彰制度,定期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。
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,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!